来源:酒业内参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年白酒行业盘点:“稳”与“进”
借助大熊猫形象,酒企争夺年轻用户
年已进入尾声。这一年,白酒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大变局时代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从消费场景来看,宴席场景需求占比较大,成为高端、次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费场景之一。从发展策略来看,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仍是白酒头部品牌发展主线,主要体现在“年轻”“创新”“出海”三个关键词。中小型酒企则纷纷结合消费者需求做出核心产品,以应对市场竞争。
宴席场景需求“热”
商务团购恢复缓慢
对于白酒企业来说,年是再出发的一年。年初至今白酒市场动销缓慢、库存积压量大。“从消费场景上看,宴席用酒需求大,但商务宴请、企业团购仍遇冷。”作为成都地区较大的白酒代理商,都江堰龙商贸行总经理柏龙军告诉记者,从今年销售情况来看,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高端白酒,水井坊·井台、舍得·品味舍得、剑南春·水晶剑等次高端品牌在成都宴席市场渗透率很高。
前不久,艾媒咨询发布的《年中国新锐企业家白酒消费洞察白皮书》也显示,白酒饮用场景分布中,喜宴/寿宴(61.3%)、朋友相聚(54.3%)、家庭聚会(52.8%)场景排名前三。
谈到明年白酒市场时,柏龙军认为,这个行业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大品牌、品质好的酒企业是最终的赢家。资金实力相对薄弱、以逐利为目的的经销商将在市场调整中被淘汰掉。“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组建了21个地(市)州分会基层组织,初步形成了川酒区域经销商联盟,大家明年将共同努力,积极寻求利益增长点,期待市场回暖的那一天。”
年轻+创新+出海
成为酒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年中国酒类消费者年龄在31—40岁的比例最高,达49.78%;其次是18—30岁(39.13%)的消费群体,消费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年轻消费主体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色彩,这种消费代际的新特点将促使酒类行业在品牌塑造、产品塑造、价值观塑造、营销模式和创新推广等方面迎合80、90后消费者进行变革。
谈到“年轻化”,就不得不提今年现象级的“酱香拿铁”产品,茅台通过跨界联名帮助品牌双方打破用户圈层,实现流量互换获取新客。泸州老窖则继续发力冰饮,国窖与歌手吉克隽逸合作MV《不如冰JOYS》上线,再次宣传根据年轻人饮酒习惯推出的特色饮酒仪式。同时,作为泸州老窖创新增长极,泸州老窖新酒业今年推出“中国酒粕美妆”产品,继续进军美妆圈,开辟酒粕养肤新赛道。事实上,这并非泸州老窖首次探索美妆领域。作为行业率先开展酒粕酒糟研究的企业,泸州老窖早在年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白酒酒糟面膜”——泸州老窖酒糟醒肤修护面膜。
此外,互联网新锐酒水品牌谷小酒今年也推出新品——谷小酒熊猫米粒,以成都大熊猫形象结合原创米粒瓶身,将产品创意打造成一只“熊猫”,以获取年轻用户群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是企业为品牌赋能的必由之路。今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名酒企加速拓宽海外市场布局,茅台、五粮液、洋河等白酒头部企业负责人纷纷带队“出海”交流考察。7月初,洋河在法国发布多款新品;同时,五粮液也在英国、匈牙利、法国等地举办以“和美”为主题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9月下旬,茅台先后走进日本、法国、英国,并与帝亚吉欧、保乐力加伦敦联合发起全球烈酒T3对话,促进全球烈酒文化交流互鉴,推动酒类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对此,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中国白酒出口基本上还是卖给华人和出国旅游的中国国内消费者。从西方市场来讲,除了对中国白酒缺乏认知外,也缺乏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的培育,所以需要更多的国内骨干企业在国际化品牌传播上持续发力。
距离年春节还有近两个月,白酒将进入消费旺季,酒企能否实现“开门红”?商务消费场景是否会逐步回暖?业内人士表示,大众宴席需求复苏较为明显,商务需求环比提升。白酒行业将延续复苏和分化,品牌认知度高的名酒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在变局中全力实现“突围”的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迎来更多机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郝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