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几年,在贵州茅台(SH,股价元,市值1.76万亿元)这艘绝对“航母”的带动下,酱酒产业到达史无前例的高峰,巨大的利润吸引各路资本争相涌入茅台镇,“跨界”机构、行业“老手”的目光纷纷锁定赤水河两岸,提价、并购的浪潮也一波接着一波。
行业野蛮生长引起了监管方面的注意。去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各大酒企于中国价格协会召开“白酒市场秩序监管座谈会”,酱酒热开始“降温”。伴随着监管的介入,行业发展逐渐规范。
相关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酱香酒品类领域,目前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酱酒品类发展仍然没有完成,当下是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过程,未来行业趋势会向高品质酱酒和头部品牌聚焦。
酱酒行业发展前景被看重
过去几年,酱酒席卷行业内外,酱酒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年至年,酱酒企业收入年复合增速达13.15%,远高于白酒行业整体1.78%的年复合增速。
酱酒乃至白酒,一度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彼时,无论是国台酒宣布收购贵州怀酒,还是豫园股份(SH,股价6.57元,市值.6亿元)、园城黄金(SH,股价14.75元,市值33.07亿元)跨界白酒领域都成为行业热点。
在监管介入后,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酱酒热开始出现“降温”。众兴菌业(SZ,股价8.24元,市值33.57亿元)、吉宏股份(SZ,股价12.80元,市值48.44亿元)等多家酒企相继宣布“染酱”计划终止。
行业回归理性,基于酱酒的前景,酱酒仍受到一些产业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