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情浓甜白酒
庄丽君/文
过年前做甜白酒是农村的传统习俗,家乡的主产粮是玉米,所以家乡人大多用玉米做甜白酒。每年秋末冬初田野一片空旷,玉米颗粒归仓,闲不住的女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磨玉米面做过年的甜白酒了。小时候家里穷,日子过得紧巴,家里没什么零食,连糖都难得吃上一次。每年冬天母亲做的甜白酒就成了我心头最甜蜜的期盼。
记得母亲做甜白酒时总是先让我准备洗干净的勺、瓦盆,并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把勺和瓦盆清洗干净,不得留有油腥子和水滴,不然做出的甜白酒就会发臭黑烂。她一面在簸箕里用木勺洒水拌面,一面告诉我说,做甜白酒的水讲究得很,最好是山泉水或井水,像城里那样用自来水就不好。而且拌面的水不能放太多,太多拌成踏浆面,白酒也就做不好了。
待褐色的木甑子热气腾腾时,母亲把拌好的玉米面倒入甑中,盖上草锅盖。大约二十多分钟后玉米饭就蒸好了,待玉米饭稍凉片刻后,母亲从橱柜里拿出一包酒药捏碎后拌入玉米饭里,然后把饭平整地装入洗净的瓦盆,并在玉米饭中间掏了个喇叭形的酒窝,用神秘的口吻告诉我说:“等酒娘娘踩到这个酒窝里就可以吃甜白酒了。”我好奇地问:“酒娘娘是个仙女吗?”母亲也不正面回答我,而是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如果做白酒这段时间有不吉利的人来串门踩了酒窝,白酒就做不成了,白酒做不好往往就意味着这年的年运差了。并且举例说某年做白酒时某人来串门踩了酒窝,结果白酒就真的酸了,还未到过年猪就死了一头,说得我心里阵阵发毛。心想这几天可得把门守好了,不让任何闲杂人进来。
母亲一面说着做甜白酒的故事,一面把瓦盆挪到火炉边烤着,并找来个圆圆的大竹篓倒扣在瓦盆上,然后抱来一床干净的棉被折叠成两层捂在竹篓上,又让我把房间里穿不着的破衣烂衫抱出一大堆,整理好后捂上几层,母亲说这叫捂白酒,捂热了白酒才会发酵。
在火塘边焦灼蹲守四五天后,馋猫似的我终于嗅到了丝丝缕缕杳渺如梦的酒香,母亲在我急不可耐的催促下把竹篓上的衣服棉被层层掀开,拿开竹篓,揭开瓦盆上的木盖,一股浓郁的芳香扑鼻而来,几乎把人醉倒。凑近瓦盆一看,一盆金黄亮泽的甜白酒呈现眼前,水嫩鲜活,细腻温柔。母亲盛来一小碗,我迫不及待舀一勺放入口中,顿觉舌醉齿倒,那甘甜如蜜、芳醇细腻的滋味萦绕舌尖,激起情绪上无限愉悦的波澜,真是爽口爽心。
在贫穷艰辛不知饮料为何物的岁月里,母亲舀一勺甜白酒加入红糖或白砂糖泡的甜白酒水是滋养我们健康成长的绿色饮品;在“五月人倍忙”的农村,汗流浃背的农人们喝下一碗甜白酒水,顿时渴消暑解,吃下一碗甜白酒水泡的包谷饭,解饥提神,精神抖擞,地里如山的农活压不弯强健的脊梁;家里来客人时甜白酒煮汤圆、煮饵块是农家妇女转瞬就可端上桌的平实佳肴,浓情厚意尽在唇齿间流淌;产妇坐月子时,营养丰富的甜白酒煮鸡蛋为身体虚弱的产妇补充能量,帮助产妇恢复元气,让产妇面若桃花,同时催生雪白香浓的乳汁,孕育健康白胖的婴儿。
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可以说是甜白酒让每一位贫穷虚弱的母亲变得富有而强大,悠悠岁月慈母心,最是情浓甜白酒!
庄丽君/文
—作者简介—
庄丽君:宣威六中语文教师,喜欢朗诵,闲暇时在诗文中拈花微笑,在月光下携清风起舞,叹流年匆匆,惜芳华易逝,故用文字记录瞬间,将美好定格为永恒,怡情怡性,陶然自乐。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珠江源》、《曲靖日报》、《虞美人》等文学刊物。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送上你的新年祝福和愿望,让我们一起分享美好的喜悦吧!
—END—
森蓝种子一个真诚的文化传播者
一个专注的阅读推广者
一种文化生活方式